日期:2025-07-27 09:49:05
亿配资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后台留言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
全文共3741字 | 阅读需8分钟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
文章来源:《中国国家历史》叁拾捌期
一
明清两朝,故宫内部各座宫殿的主要功能整体上比较稳定,但也有过一些变化。比如皇帝的寝宫,从故宫建成到康熙年间,一直是乾清宫。可康熙之后,就改为了养心殿。做出这一改变的,是康熙帝的儿子,近几年频繁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的雍正皇帝。
画像
雍正帝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?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,原因在于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作为皇帝的 “机要秘书班子”,而养心殿离军机处 更近一些,便于他随时召见军机大臣 商议国家大事。这个理由实在是有点 牵强,养心殿距离军机处一百米,乾清宫距离军机处一百六十米,相差仅六十米,步行也就是半分多钟的事。雍正帝有必要为了节约这半分钟的时间而换卧室吗?军机大臣快走两步不就解决了
故宫养心殿匾额
雍正帝不仅改变了皇帝生前居住的宫殿,也改变了皇帝死后埋葬的陵寝。清朝定都北京后的头两位皇帝顺治帝、康熙帝去世后都葬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,雍正帝却不愿意和祖父、父亲埋在一起,他下旨将自己的陵墓建造在今河北易县,距离遵化清东陵近三百公里,称为“清西陵”。
雍正帝这么喜欢“搬家”,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。他就是一个“不走寻常路”的人,特别喜欢变革,是明清两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具改革精神的皇帝之一。他在位短短十三年,所做出的改革数量超过了他的父亲——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帝,也超过他的儿子——在位六十年的乾隆帝,更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皇帝。他改革的目的,是使清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、江山更加长久,也是让百姓生活更加富足、官员更加敬业尽责,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安定。
故宫军机处
因为这些改革亿配资,雍正帝成为“康乾盛世”中重要的承上启下者, 为“康乾盛世”做出了卓越贡献。但与此同时,因为这些改革,雍正帝也遭到很多人的反感甚至痛恨,生前死后都被泼上了很多污水, 留下了不少骂名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清西陵泰陵(雍正帝的陵寝)
二
在中国历史上,改革向来是一件艰难的事情。改革家死后可能会得到好评,但生前往往都历尽艰辛,甚至不得善终,比如商鞅。即便本人得以善终,家人也可能遭到报复,比如张居正。“敬天法祖”“天不变道亦不变”“祖制不可违” ……这样一些传统观念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。其实,改革家不受欢迎的真正原因,是他们的改革往往会触动社会上层的利益,也就是说那些有钱有权的贵族、官僚、富人们会在改革中被剥夺一些利益。改革其实就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。所以,这些贵族、官僚、富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,必然会联合起来,想方设法压制改革者,甚至将他们置于死地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他们就会想办法把改革者的名声搞臭,让这些改革者成为罪恶的反面形象。这样,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敢轻易搞改革了。
在朝廷里,一般的大臣想搞改革,出于上述原因,难度很大,成功概率很低。而皇帝想搞改革,成功概率会高一些,因为皇帝毕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。但那些被皇帝的改革剥夺了利益的权贵们,往往会想方设法把这位皇帝的名声搞臭,尤其是在他死后,给他加上种种“莫须有”的罪名,让他被后世唾骂。
雍正帝爱新觉罗· 胤禛就是这样一位皇帝。他是中国历史上实行改革措施最多的皇帝之一。他的眼光和政策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,这就注定了他生前的孤独和死后的非议。
其实,早在做皇子的时候,胤禛就具有不一样的眼光和思维。他的父亲康熙帝中年以后,在自己的众多儿子中特别喜欢胤禛,因为胤禛做事脚踏实地、雷厉风行,从不说大话、唱高调。康熙帝晚年将很多重要国家事务都交给胤禛完成,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,胤禛深入民间、深入社会,越来越真切地了解到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危机。他认识到,如果再不下大力气进行改革,很多问题最后就会爆发,局面将会不可收拾,甚至清王朝的江山社稷都有可能保不住。
康熙帝画像
康熙帝去世后,四十五岁的胤禛继位,年号“雍正”。 雍正帝决心进行全面改革,彻底解决父亲遗留下来的问题,让朝廷渡过危机,让国家再度富强,让官员廉洁奉公,让姓安享太平。但他也清楚,需要改革的事情太多太多,而自己已经步入中年,时不我待。所以,要完成改革只有一个办法——加急,加急,再加急!
他将自己的实干精神和勤奋作风发挥到极致,一天完成三天的工作。在改革过程中,他的政策经常不被大臣和官员理解、支持,他没有时间向大家解释,只能以铁腕作风强硬推行,有时候不得不为了推行改革措施而严厉惩罚手下的大臣、官员,甚至不得已而杀人。他认为正确的事,无论多少人反对,他都会坚持做下去。正因为如此,他得罪的人越来越多,很多人把他看成独断专行的残暴君主,在背后抨击、咒骂他。
三
雍正帝的改革措施,的确会得罪很多人。比如,当时百姓都要向国家交税,都要为国家服劳役(即为国家劳动,比如为国家修建各种工程),官员、士绅们可以不向国家交税,可以不服劳役。但实际上这些官员、士绅都非常有钱,生活条件都特别优越。条件好的人反而不为国家做贡献,这合理吗?雍正帝做出了改革:无论地位多高的官员,都必须和普通百姓一样向国家交税、为国家服役,而且越有钱、地位越高的官员、士绅交的税越多,这就是所谓“士绅一体 当差纳粮”。毫无疑问,这样一来肯定会得罪官员、士绅们。不仅会得罪官员,还会得罪天下的读书人,因为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将来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,“学而优则仕”。考取功名,进入官场成为官员,就可以享受不当差、不纳粮、不交税的特权。现在这种特权被雍正帝剥夺了,读再多的书、当再大的官都要和普通百姓一样承担国家的赋税。
再比如,当时的统治者是满族人,政府虽然一直提倡“满汉平等”“满汉一家”,但实际上满族人的社会地位比汉族人高。在朝廷里,满族官员欺负汉族官员的事情经常发生。雍正帝认为这很不合理,既然都是大清朝的臣民,应该一视同仁,满人不应该高人一等。 因此他也进行了改革,力求满汉平等。那些无所作为、腐败无能的满族官员会被惩罚,甚至被开除出官员队伍,而优秀的汉族官员会受到表彰,被委以重任。这样一来,自然又会得罪满族官僚。
成都宽窄巷子清代八旗军兵营浮雕
还有当时的八旗子弟,一生下来就可以每月领一份“钱粮”,相当于每个月都有一份国家提供的生活补助。他们即使一辈子不工作, 也可以靠这份钱粮凑合过日子。这就导致不少八旗子弟好吃懒做、游手好闲、不务正业,靠国家的钱粮和祖先留下的家产,像寄生虫一样生活。雍正帝对此很不满意,他要求旗人必须自食其力,必须工作为国家做贡献,才能享受衣食。雍正帝下令给旗人们分配土地,让他们自己耕种,靠劳动养活自己。这些旗人平时享受惯了,根本不愿意劳动,也不会劳动。雍正帝的这项改革,自然又会得罪八旗子弟。
雍正帝的改革措施还有不少,比如“摊丁入亩”“火耗归公”“废除贱籍”等。他是一个远远超越时代的皇帝,他在清朝灭亡前近两百年的“康乾盛世”时代,已经看到了这个王朝一切弊病的根源——特权。满人、旗人、贵族、官绅凭借特权不劳而获,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,却拥有崇高的地位和丰厚的财富;广大劳动人民备受压迫剥削,为了给国家交税、服役,每天艰辛地劳动,却连温饱都难以实现。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延续下去,当权者就会越来越奢侈腐败,百姓就会越来越贫穷艰难,阶级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,最终会天下大乱。故此,他的很多改革措施都着眼于取消贵族、官僚集团的特权。
雍正帝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改革,解决这些问题。他能做到吗?太难了!清朝建立已经八十多年,很多制度已经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,都已成为“祖制”。坚定维护这些“祖制”的权贵们势力非常强大,雍正帝想靠短短十几年时间完成这些改革,比登天还难。
四
雍正帝的杰出,就在于他做成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做成的事。他的改革不少都艰难地推行下去了,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。他推行的赋税、钱粮制度的改革,使国库收入大增。而且,朝廷和官场的风气得到了极大改善,有人说雍正朝“无官不清”,基本符合事实。 雍正帝为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留下了一片锦绣江山,为乾隆中期清王朝达到鼎盛奠定了基础。
雍正帝推行了这么多改革,做出了这样大的贡献,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大。他的改革触及太多权贵和读书人的利益,有人歪曲事实,抹黑丑化他,说他是杀父逼母、屠戮兄弟、贪财好色的暴君昏君,还说他篡改康熙帝遗诏抢夺了皇位。“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,却难料身后骂名滚滚来。”
故宫养心殿西暖阁
过于劳累的工作,使雍正帝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损害。公元1735 年10 月8 日,在位仅十三年、年仅五十八岁的雍正帝病逝。
故宫养心殿西暖阁里至今仍悬挂着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楹联:惟以一人治天下,岂为天下奉一人。此联源自唐朝名臣张蕴古,大意是:做皇帝要亲力亲为地治理天下,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。雍正皇帝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副对联。雍正帝还说过三个字—— “为君难”,他那艰辛而又精彩的一生,也正是对这三个字的完美诠释。
文章作者 历史学博士赫英忆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贵丰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